霍雨佳
某个冬日,天气预告说最高气温15℃,但人们遍及都感觉十分温暖,有人居然连羊毛衫都没穿;又一天,天气预告说当天最高气温是16℃,可是人们遍及感觉很冷,许多行人都穿上了羽绒服。所以,就有很多人抱怨天气预告“胡乱”预告气温。
其实,天气预告并没有错,气候台观测场百叶箱内的气温表肯定能佐证气温预告的正确。硬要说有错,那也是人们疏忽了“空气温度”与“感觉温度”的差异!
所谓冷、热,实践上是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一种感觉,气候环境学家把这种人为感觉到的冷、热称之为“感觉温度”,它与实践气温有直接的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美国科学家亚格劳和米勒用干球、湿球温度和风的归纳效应来表明感觉温度,而其间的干球、湿球温度表正是用来测定空气湿度的。
人体对气温的感觉和空气的湿度严密相关。空气中能够包容多少水分,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中能够包容的水分越多。空气中能够包容水分到达极定量时的温度,称作“露点”(此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记作“相对湿度”100%)。相对湿度越高,人体汗液蒸腾越慢,吸收的热量很少,人的感觉就倾向于热和温暖。 我国许多滨海城市,尽管冬天气温也较低,但因为湿度较大,所以并不让人感觉很冷。相反,北方地区冬天湿度偏低,总给人一种特别冰冷的感觉。
所以,当冬天空气湿度偏小(低于50%)时,就必须采纳一些有用的办法,添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实践上也就进步了人们的“感觉温度”和舒适度。比方,冬天室内生炉子或运用取暖设备时,能够在炉子上烧一壶水(留意,壶盖不要盖严),使水汽蒸腾;或许在室内晾一些湿润的衣服、毛巾等,以进步空气湿度。当然,也能够经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进步湿度。为了保健起见,加湿器的用水最好运用冷开水。
风在感觉温度中的效果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速空气蒸腾,然后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功率。这两点影响又因为气温高于或低于皮肤温度,而有所不同。当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风的效果一方面因为对流换热而施热于人体,另一方面却增强了蒸腾,进步了人体散热功率。所以在夏日,当有热风吹来时,人体感到干热的一起,也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反之,当冬天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风的效果使对流换热加速,散热功率也进步。所以同是零度气温,有风时人会感到很冷(感觉温度较低),无风时则不是太冷(感觉温度较高)。
所以,在绵长的冬天,空气温度即便在5℃以上,但有3级以上的偏北风,感觉温度就大打折扣了,外出时就必须留意保暖,以防直接引起包含伤风在内的上呼吸道疾病。
修改/张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