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后,国务院明确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智慧医疗进入发展深水区。
众所周知,在脑病的治疗领域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的技术莫过于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该不仅能为手术精准定位,而且损伤小、手术质量高。尤其是对癫痫类脑病,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能利用影像学定位和定向仪引导,将微电机、穿刺针等显微器械置入大脑病灶点,修复大脑异常放电,轻轻松松“终结”癫痫。
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从提出到现在已有100多年,迭代升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实验、仪器定型到临床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在漫长岁月里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
从有到无,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越来越精细化、程序化和智能化。那么,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的区别在哪呢?
区别一:有框架和无框架脑立体
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要在患者的颅骨上钻四个小洞,然后固定一个金属框架。医生通过这个框架来确定病灶的具体位置,并决定手术的位置。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无需框架,只要用维生素E胶丸或电极片作为标志点固定在患者头上,进行CT或者MRI扫描,然后将扫描的图像送入计算机三维重建,通过图像空间对四个坐标点和手术靶点的坐标测量,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病灶勾画、病灶靶点确定和手术路径规划,并将规划好的路径显示在重建的三维模型上。
区别二:机械和机器人
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采用的是机械定位,人为地在头颅外安装一个框架,由它来形成一个三维空间坐标体系,使脑结构包含在这个坐标体系内,然后将这个框架和病人一起进行CT或MRI的扫描,就会得到带有框架坐标参数标记的病人颅脑CT或MRI的图像,病人颅脑内的各个影像解剖结构都会在这个坐标体系内有一个相应的坐标值,再通过脑立体定向仪定义的机械数据来达到该坐标点,从而实现脑立体定向。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采用的是计算机终端显示人脑立体定向三维解剖图谱。手术医生不仅可在屏上看到导针与靶点的关系, 并可任意调节其精度, ﻪ通过生物探测系统,微电机超显微系统等计算从图像空间到手术空间的映射变换,精准定位脑内异常靶点。再经生理电刺激核实, 热凝毁损靶结构。
区别三:慢和快
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有5个的创口,手术时长为1小时,恢复周期为7天。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只有1个微创创口,手术时长为20分钟,恢复周期为3天。多数患者于治疗结束后2~4小时,即可进流食。次日,治疗前病情较轻者既可下床活动。
区别四:限制和无限制
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患者要接受手术必须到医院才能进行,专家也必须在患者身边操作。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可突破地域限制,只要将智能机器人手臂放在患者身边,专家远程控制机器人手臂即可进行,打破传统治疗地域限制极限。
除以上外,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还具有操作可视化、手术精度稳定,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手术费用低等优势。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手术第一人”田增民教授表示:脑立体定向术从有框架到无框架的进步,是可喜的改变,它是国际神经外科领域致力研究的新课题,摆脱了传统有框架手术的限制,加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4月26日田增民教授带着新技术走进云南,走进昆明军海脑科医院。
为了推进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技术的临床应用,田增民教授将于4月26日在昆明开展“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术”交流会,并且在昆明军海脑科医院建立专家工作室,以便于给云南老百姓带来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当天除了对“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术”进行探讨交流外,田教授还将对提前做了预约的患者进行会诊和术前评估,对于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则会安排实施手术,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智能医疗带来的高效性。
而在以后,老百姓不出云南,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学技术,自身的健康也更有保障,昆明军海脑科医院作为专业的脑病医院,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引下,不断完善提升自身设备,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承担起人民健康守护者的重任,为实现全民健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