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与青岛白癜风医院的优势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05月11日 08:59 浏览量:10337

 

刘洋++徐杰++刘越++聂莹++孙学艳

【摘要】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在其学术发展道路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科学、系统地对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定性,以及以何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培养这种能力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学术发展以及未来的实践道路均有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本文将从大学生现阶段的批判思维能力特质入手,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给予客观的介绍和分析;而后,结合客观条件科学、系统地就其培养方式给予一定的剖析,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应该结合大学生个体层面,教育体系层面以及社会因素等。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就学生学术批判能力的特质进行一定剖析,并且就如何提高其学术批判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議。

【关键词】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 特质 培养方式

一、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特质

1.精神特质。大学生的学术性批判精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其内部特质决定的。大学生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所涉猎的范围很广泛,但凡是囊括判断和智能的领域均可以采用批判思维的宏观角度来进行分析,因此精神层面上的因素占有巨大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大保障和支柱力量,学术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的精神特质,该特质可以从主观心理潜质角度激发大学生主体形成主观批判的意念和想法,促进个体内省和自我反思,以辩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和自我本源。精神层面上的批判在学术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存在一定的主导作用,它能够决定和指导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批判特质给予大学生个体适当的土壤去形成纯粹理性批判意识和行为,精神批判能力的高低也间接决定批判学术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但是精神特质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以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标准为代表的思维能力则过分强调道德和伦理标准,进而形成非理性甚至是有悖逻辑的观点。因此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性精神需要克服外界的客观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主动能动性去超越个人局限性,从而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和理性的学术性批判性思维。

2.技能特质。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技能是强有力的工具和沟通桥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学术前瞻性和外延性。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精神存在很多技能特质,可以积极地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思维具备强烈的独立性,可以超越个体和周围的局限去看待问题和客观事物,形成科学的决策和严谨的判断,注重理论和前任经验,但是排出干扰性因素,进而提出自己的有效看法和观点;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思维具有良好的自我修正性,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认识与再认识的周期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在大脑中形成某种意识或者观点后不会马上停止,而是继续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将此种观点与客观实际相匹配以检验其合理程度。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则将进行修正,最终重新形成正确的看法。此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个体学术性批判的严谨性。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技能具备良好的宏观性,将零散的点线面整合到一起,而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多元的观点,坚决杜绝极端、片面地看法和观点,从而使学术认识更加全面和可靠;大学生个体的批判技能具有客观性,并非过分的依赖大学生主体的个人经验,而且没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更不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猜测,而是以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升华出理性思维,形成理据性强的观点;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技能有悖于传统的跟风式观点,而更具有创新性和超越性,不再局限于此前的陈旧性认识或者是理论,而是建设性的站在新的理论平台下分析和对待事物和问题。

二、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大学生学术性批判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培养方式和途径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为了全面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的批判能力。需要综合性地结合大学生个体和教育体系改革以及社会因素,从而科学的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能力。

1.大学生个体视角下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性批判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充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其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让大学个体能够实施有效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管;鼓励参与式课堂的生成,让每个大学生个体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学课堂上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互动和交流可以优化大学生个体的认识模式,转变原本的被动型知识获取,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式知识汲取,大学生个体的知识获取模式更加有选择性和系统性。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把控和有选择性知识获取更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形成辩证的独立思维和批判主义意识,形成独立人格。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从学生的自我本源入手,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批判思维能力。

2.教育体系改革视角下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源于美国,随后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认可和传播。就如何能够促进其强有力的发展,我国也有着广泛的研究。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速度快并且数量大,但是中国大学生个体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犹如机器人一般的进行知识的输进与输出,却没有深入灵魂的产生大学生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尤其是辩证主义和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可见在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深化,对于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体系需要充分结合通识课程和专门性批判思维培养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基础。

(1)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现代课程设置更倾向于专业性,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人才或者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然后却很少有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造成大学生有知识然而却没有足够的思辨能力,为此,教育体系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应该从大学生生的通识课程入手。培养学生做学术时候带着批判性的角度去进行阅读,并认真思考。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培养大学生个体广博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从跨学科的多元角度培养大学生个体的分类、归纳、综合和判断能力。

(2)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与具体的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像美国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课程学习,创建思维课程的教学,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以规范式课程的形式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列入课程规范。采用常规课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与学术精神和学术素养相结合,熏陶学生的学术性批判思想。该课程可以有机地同语文、数学、物理等具体学科相结合,辅助学生综合性思辨能力的提升。各种途径的提高都只是一个桥梁和纽带,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大学生个体不断进行思考,在课堂上老师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学生学术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此外,严格制定定性评价与定量考察。专门课程系统授课之后在学期末进行笔试进行学生的考核,对学生的学术性批判思维进行评估和分析,给与学生笔试定量的评价;同时,需要结合大学生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考核,给与学生平时成绩,不以静态的僵化形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行评估。在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去差别性地给每个大学生个体进行评估和考量。而后从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成绩中来总结和分析出大学生个体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能够让大学生个体更好的可持续性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隐形课堂角度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仅仅是大学生个体和教育系统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性的辅导和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隐形课堂即指课堂教学以外对人影响颇大的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大学生的学术性批判思维能力并不能仅仅通过单纯性的课程教授而获取,还需要其他综合性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大学生个体在社会的接触中慢慢提升其批判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得到培养。社会媒体和主流文化应该提供丰富的社会活动,为大学生个体创作良好的机会诸如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主流媒体在电视节目中多创办具有思辨性的电视节目,如《咬文嚼字》和《诗词大会》,为大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提供宽阔的平台。

四、总结

大学生个体的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结合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系统而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够通过一个阶段,才能实现最终的大目标。因此,本文从大学生学术性批判能力的特质出发并且充分结合其特质的特点,分析和总结出如何能够科学而系统的对大学生的学术性批判能够进行培养。不但需要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上去进行促进和激励,而且需要结合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从大学生课堂的通识课程设置;设置专门性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课程。此外,需要充分结合社会因素、社会媒体、家庭教育等社会性综合因素对大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的疏导。总之,大学生学术性的批判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个体,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元素,多种因素共同为大学生的学术性批判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高一个优秀的批判性思维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骏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顾秉林.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一一在清华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OL].清华新闻网,2004/09/07.

[3]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

[4]李衍華.咬文嚼字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彭漪涟,余式厚.趣味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韦世林.校园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秀廷.点击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罗楠.批判性思维[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9]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2004/03.

[10]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资助,项目名称:大学生英语学术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6G285)。

作者简介:刘洋(1984.1-),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教研部,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