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人流,乐山现代妇产医院,大医精诚,现代永恒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06月08日 21:03 浏览量:12066

 

邓弘钦 张华君 赵海灵

〔关键词〕共情;教师;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断升温。在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已趋于普及化。由于心理课程具有活动性、互动性、生成性的特点,其与传统课堂有很大不同。在心理辅导课中,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深入互动,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中实现成长。心理活动课中,运用共情和团体动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团体动力与共情

共情(empathy)最早由罗杰斯提出,是指咨询师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教师共情是指教师能真诚地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能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会与思考,从而调节自己的教学,以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与情感等方面的成长。教师共情能有效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有研究认为,共情既是动机成分,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也有能力的成分,受到培训的影响。一节优秀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教师保持共情,从而推动团体动力发展,最终将活动推向既定的目标。教师共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团体动力( group dynamics)由勒温提出,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团体内的驱动力量,包括显性因素(如团体成员的沟通模式、团体规范)和隐性因素(如团体凝聚力、团体文化等)。积极向上的团体动力可以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团体成员围绕活动展开的自由沟通方式能营造开放的沟通环境,推动团体动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共情能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的作用机制是:教师共情通过改善班级沟通方式引导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既然教师共情是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心理教师应如何运用共情?教学该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就成为实施与评价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

二、教师共情推动团体动力发展

共情既具有能力成分,也具有动机成分。心理教师不仅要注意平时的修炼,提高理解学生内心的基本技能,更要提高与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心理教师应密切关注课堂师生沟通方式,推动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一)理解学生意图,及时表达共情

共情的基础是倾听。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想法与感受。把对学生当下状况的所思所想用适切的方式表达出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团体动力,提升辅导效果。

在一节主题为“与父母说成绩”的心理辅导活动公开课上,A学生在表演情景剧时说道“我不要学习”,招来旁观学生的哄笑声。正当听课教师为现场着急的时候,只见心理教师不慌不忙转向发出笑声的学生,轻声问道:“你们的笑声代表什么?”有学生说:“觉得有意思。”教师紧跟一句:“因为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境,所以你们觉得有意思,以笑声表示支持与赞同,是吗?”随后,表演者认真再演情境,观看的学生开始认真反思情景剧的意义。显然,“不要学习”这句话被学生理解为“与学校要求相冲突”。当教师将这些感想合理表达后,学生们的沟通方式得以明显改善,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这让情景剧的效果得到了升华。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安全、平等的沟通方式

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是共情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学科教学思维,放低姿态,客观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善加引导,从而调动团体动力。

在“校园暴力”主题海峡两岸同课异构研讨会上,谢曜任博士的课以教师不懂如何问候学生开场:“我不知道在大陆如何问候大家,请这位同学教教我。”一句请教,顿时转变了师生各自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更加愿意畅所欲言。学生在课后访谈中提出:“老师很真诚,似乎我们变得和老师一样了。”

同样,在陈晔军老师的课上,“没关系啊”“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样也很不错啊”“大家有什么补充”之类引导学生生成知识的言语频频出现。一句引导,顿时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学生在课后访谈中提出:“老师没有评价我,他站在我们一边,我们觉得很自由,什么都可以说。”在安全、平等的沟通环境中,同学们对团体的认同和凝聚感逐渐提升,推动了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这为后续的辅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淡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关注成员之间的关系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应淡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安全、平等的沟通环境中更关注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团体生成目标。

一位教师在“寻找不同的‘我”个性辅导活动课后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反思中他提到:学生虽然对主题很感兴趣,但是在互赠评语环节参与度不高,收获普遍不多。由于学生认为个性涉及一些隐私,同学之间的关系会影响相互间的自我暴露。经过研讨,小组规范、组长职责、相互坦诚等被视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程度被降低。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围绕“自我评价和朋友评语之间的差异”谈活动收获。有学生谈到“我们觉得有些词语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比如‘壮字”,“朋友的评语带有主观色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我,两者间的差距还可以接受”,“我们会调整自己今后的目标”。一句句精辟的感悟博得了其他同学的掌声。积极的成员关系能促进团体生成向上的驱动力,深化辅导效果。

三、以系统评课思维评价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共情的影响。因此,课程的评价应该围绕教师共情和团体动力展开。根据李伟健教授所提出的“以学论教”思想指导下的系统评课思维,课程评价应兼顾“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

(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熟悉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要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建立其与旧知识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运用共情技术,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洞悉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与父母说成绩”一课中,教师及时使用眼神关注、语言支持,给发出笑声的学生予以支持;使用提问技术、情感反应技术梳理学生的感受,支持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即在不懂“不要学习是否与学校要求相冲突”的地方分配更多的学习实践)并进行宽容的等待和倾听,给学生消化新知识创造空间。

可见,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教师要关注自身的“教”

“教”既包括教师对过程的监控:如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还包括教师对结果的管理,如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评价的实施。

在谢曜任博士的课上,教师的一句句请教化解了学生在公开课上的紧张情绪,教师轻松的面部表情、温暖的问候语让学生紧紧凝聚在一起。

在陈晔军老师的课上,教师在简短的理论讲解之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表决、辩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课后访谈中,陈老师说,有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与朋友一起想办法”,并且通过合作讨论得到了如此深刻的收获,是出乎预料的,但是这也符合心理课强调学生生成的本质。有很多学生提到,我知道了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应对校园暴力。

由此而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对教学结果的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教师共情是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共情通过改善班级沟通方式引导团体动力向积极方向发展,积极的团体动力则影响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效果。对两者关系的梳理,能够为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中学,温岭,3175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