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科医院性病科是公立的 正规靠谱评价高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08月15日 10:37 浏览量:15804

 

方怀敬

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笔者注意到。这一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操作性、运用性、时代性,因此,教学中尤其需要教师将课堂的着力点放在一个充满兴趣和求知欲的课堂环境的塑造上。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如何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努力创建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方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中的“重技术轻人文”现象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其典型教学场面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刘月雷也有同样发现: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采用“讲练”模式。

2.课堂中的“辐射与噪声”现象

有限的空间和高密度摆放的电脑,使得机房多种污染并存。机房里空气不流通,遇到大热天,即使让空调从早到晚不歇息,也不敌几十台电脑连轴转散热的威力,空气中常常弥漫的是混杂在一起的臭味。

3.课堂中教师的“边缘化”现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专业和工作上。李晓调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班出身的只占54.1%。郭晓明也有同样的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仅占5.7%。而且,信息技术教师“管理机房,维护全校的计算机反而成了其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教学在其工作中所占比重相当低”。

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解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概念。“构建式生态课堂”,就是让师生成为平等的生态主体,为师生创建更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最终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长活力。确切地说,“建构式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它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对“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解是:

1.本真、自然、和谐。从字面上理解为原本真实,和谐自然,它包括教师、学生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教学内容的真实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合理简约化,整个教学过程不花哨、不形式,实实在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乐。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上课。

2.生命、生成、智慧。这里的生命既包含学生们的生命,也包含教师们的生命;既是生物向度的生命,也是精神向度的生命。“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这里的智慧充满机智,是教师对知识表现、传递、组织的机智,是学生对知识认识、重组、应用的机智。

3.良好的环境。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的,关心生态就是着意于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应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

三、小学信息技术“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创建策略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人们常说“让学生爱上你,学生自然会爱上你的学科,成绩自然差不了!”理论与实践一致证明了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学科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面对十几个班的学生,一个星期就接触一两次,因而教师和学生往往不熟,面对这种情况,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老师要花心思记住每一位学生;第二,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2.构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点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3.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课堂情境要为任务的创设营造气氛,给每一个任务设定相应的背景,这样,任务就有了生命,从而激起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

4.让学生多“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5.让学生多合作。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

6.让学生多产生愉悦感。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学生以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感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所接纳。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营造“建构式生态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方式,构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生态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