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科学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巧取妙招,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在科学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适有效的情景,以此来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活动情景为主线来组织实验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1巧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实验探究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有问题、有思考和有探究的科学实验中。
在直角《磁铁有磁性》一课中,通过创设游戏的学习情境。以神秘的口吻兼拿出“钓鱼玩具”,请三位学生进行比赛“钓鱼”,学生们你争我抢,都希望能够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无形中就被调动起来。当三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很聪明,很快就发现这其中的奥秘,钓鱼竿和鱼都有磁铁。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开展了。
1.2巧设悬疑
悬疑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如执教《金鱼》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提出问题:金鱼鱼鳃一直在不停开合,金鱼这样不断地喝水,肚子会胀破吗?有疑问,就有行动,接下来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逐渐打破了学生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进而,学生便对金鱼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
2.提供结构材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兰·本达教授对材料进行这样的描述:“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需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对实验的重要环节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实验的效率。
如执教《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包含铜、铁、铝、木头、玻璃、塑料这几方面的材料。在这些结构性材料中既要有学生易分辨的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又有学生不易分辨的,如圈笔刀等由导体、绝缘体共同组成的东西。这样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的认识有更大范围的认识。所以,还应有铅笔蕊、水之类的材料来丰富探究的材料,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认识在我们生活中绝缘体和导体的组合体的类型更多的概念,也激发学生用科学联系生活,感受科学学习的用处。
3.明确目的,提高实验过程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在学生需要面前,如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试验,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①文字温馨提示。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会将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目的。并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上,将温馨提示再出示一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非常明确探究的目标。
②教师示范。在一些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仪器上,教师可以将适当的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结合。如在教学显微镜上,学生需要有更多的目的性和对显微镜的认识,方可动手。
4.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分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合理分组,要考虑好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整合。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进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4.1有效分组,合理搭配
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它的组织纪律,分组实验更应该有良好的纪律来维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男女生搭配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学习分组。组内应设组长、记录员、材料员等角色,并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2合作分工,有序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合作的效率低下,甚至达不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因此,在科学分组试验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倾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总之,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充分设计环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晋江市青阳街道象山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