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张学正
【摘要】唐可清教授结合中西医的医学观念和自己研读经典以及多年的临床作业实践,依据心力衰竭气虚
血瘀水停的病机,创始了泻肺活血利水法医治心力衰竭的先河,把这种理论运用于临床,组成卓有成效的丹方。
【关键词】中医;心衰病;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9.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9..01
唐可清教授创建的泻肺活血利水法医治心衰病,把心衰病分为四种种类型,确诊关键、治法、方药如下:
1 气阴两虚,瘀血水停证
患者证见:心悸气短,胸痛咯血,烦躁不安,口干舌燥,颧红盗汗,咳嗽痰少不易吐出,厌倦乏力,夜寐不佳,大便干结,舌体瘦弱,舌质红有裂纹,或舌有瘀斑、瘀点,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纤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丹方:
组方:西洋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9 g、生地30g、黄芪30 g、沙参15 g、桃仁12 g、泽兰12 g、猪苓30 g、桑白皮12 g、炒葶苈子10 g、大枣5枚。
本方为生脉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在气阴亏虚、水瘀内停的基础上,或阳虚及阴;或过用温阳之品耗伤阴液;或过用利水药物导致阴津亏虚;或气虚阳虚不能固摄,汗出过多阴液损害。别的,因纠正心衰重复运用利尿剂;或长时间使用利尿剂而未能及时弥补液体,加之患者胃肠功能削弱吸收削减;或因吐逆腹泻水分损失等,均能导致阴津亏本,致使构成气阴两虚、水瘀内阻的病理。因而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疗法。
2 中焦痞阻、瘀血水泛证
主证:胸胁满闷,脘痞腹胀,厌恶吐逆或干呕,口唇紫绀,食少纳呆,心悸气促,咳嗽吐痰,气短乏力,口苦口粘,舌质暗,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处方:半夏9 g、黄连9 g、黄芩12 g、干姜6 g、人参
10 g(或黨参18 g)、炒葶苈子12 g、泽兰12 g、川朴10 g、桃仁12 g、桑白皮12 g、枳壳9 g、车前子30 g(包煎)、大枣5枚、甘草3 g。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致之心下痞证,即邪在少阳,本当宽和却误用下法,而损害中气,致使中焦不运,升降失司,气机阻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后世使用甚为广泛,凡湿阻中焦寒热错杂之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胸脘闷胀痞塞者,多以此方加减,且临床效果不错。
证之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确有不少患者以胸胁满闷,脘痞腹胀,食少纳呆等为首要临床体现,以手按压上腹部肿痛加重,古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心实热,心下痞满……,于呕不安,水谷不用,欲吐不出,愁闷喘息”。正阐明湿热阻滞、胸脘痞满、气机壅阻的体现。作者每遇此病证之心衰者,投以上方加减均获明显效果。
3 气阳缺乏、血瘀水停证
主证: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咳嗽吐白粘痰或吐泡沫样痰,或痰中带血丝,畏寒肢冷,出冷汗,面色晦暗或苍白,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舌苔白,脉纤细或结代。
处方:人参12 g、黄芪30 g、制附子9 g、干姜6 g、桃仁12 g、泽兰10 g、茯苓皮30 g、桑白皮12 g、大腹皮30 g、车前子30 g、炒葶苈子12 g、大枣5枚。
本方为四逆加人参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依据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体现,审其病因病机,气阳亏虚、水瘀内停是本病病理机铺的底子地点。首要病理特征是气虚阳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真假挟杂之为患。故医治本
病应以扶正祛邪,标本统筹,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以为治。
本方扶正祛邪并施,治标与治本统筹,益气与温阳共用,化瘀与利水同治,共奏祛邪安正之意图。气阳两虚、水瘀内停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型,本方是作者医治心衰常使用的一张有用丹方。
以上三法主方因证而异但均触及葶苈大枣泻肺汤。然出自于《金匮要略》的葶苈大枣泻肺汤确有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之良效,主治痰诞壅盛,咳喘胸闷等证。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多呈现胸水;肺瘀血后呈现肺湿罗音;或肺炎导致的水泡湿罗音时,患者多有咳嗽吐痰,喘息胸闷等“肺中
痰水”证,以本方为根本方加味使用,每可获得明显效果。
4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法适用于心阳虚脱证
主证:心悸烦躁,喘促不宁,呼吸短暂,汗出不止,精力精力萎顿,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昏暗苔白,脉纤细欲绝。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心率快。
处方:人参15 g、熟附子12 g。
充血性心力衰竭未得纠正所发展到的严峻阶段可发作心源性休 g,即适当于心阳虚脱证,祖国医学以为缓慢耗费性疾病过程中,若俄然呈现四肢厥冷,汗流浃背,烦躁不安,心悸喘促,精力萎靡,脉微欲绝等证候是阳气暴脱之象。如《临证指南医案,脱》:“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切之症,方名为脱”。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久病不愈,阳气虚损,气虚不固,汗流浃背,汗出亡阳;阳虚则阴寒内盛等而发为脱证。心阳虚脱证一旦发作,在活跃而有用的抗休 g药物医治下,合作中药参附汤内服,可收到意外的效果。参附汤出自《正体类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力专效宏,是一首大温大补、回阳救厥之良方。亦可加煅龙牡各30 g(即参附龙牡汤)收敛固脱。若阴阳俱脱者可加麦冬30 g,五味子9 g以回阳救阴。
本文修改: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