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
【摘要】意图 在偏瘫后肩痛患者中运用浮针进行医治,剖析其临床运用作用。办法 对我院偏瘫后肩痛患者30例进行研讨,依据医治办法不同将其分为研讨组和惯例组,各15例,别离给予浮针和惯例针刺医治,调查两组作用。成果 研讨组总有功率为93.33%高于惯例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研讨组肩关节功用评分为(30.78±6.54),VAS评分为(2.54±1.62),均优于惯例组的(23.45±2.44)、(3.46±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定论 和惯例针刺法比较,浮针医治法获得的作用更好,可减轻患者苦楚,值得推行。
【关键词】浮针;偏瘫后肩部痛患者;运用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14..02
偏瘫又称中风,在临床医治中较为常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惯例药物、针刺疗法获得的作用欠佳,相反选用浮针进行医治可获得较好的作用。为了减轻患者苦楚,改进生活质量,我院对30例偏瘫后肩痛患者进行研讨,成果如下。
1 材料与办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对我院偏瘫后肩痛患者30例进行研讨,依据医治办法不同将其分为研讨组和惯例组,各15例,其间研讨组男女别离为:10例、5例,所占比重别离为:66.67%、33.33%,年纪最大和最小别离为:79岁、41岁,均匀为(60.13±2.21)岁,均匀病程为(41.21±3.42)天;常規组男女别离为:9例、6例,所占比重别离为:60.0%、40.0%,年纪最大和最小别离为:80岁、42岁,均匀为(61.11±2.15)岁,均匀病程为(40.11±3.25)天;一切患者中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别离为18例、12例,归入规范:经确诊均为偏瘫后肩痛患者;依从性较高患者;一切患者均采纳自愿准则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扫除规范:思维能力缺失;言语表达能力短缺者;配合度较低者;剖析两组病况等材料(P>0.05)。
1.2 办法
惯例组进行惯例针刺疗法,选用40 mm*0.35 mm针刺患者合谷、肩三针、手三里、曲池穴道,每次留针半小时,隔10 min行针一次,每隔一天医治一次,医治之间为5天,之后评价其作用。
研讨组选用浮针进行医治,惯例消毒完毕后,选患肢手三里穴,之后左手辅佐进针,右手用进针器,皮肤和进针的视点在20°左右,从远到近将针刺入患者进针部位,进针速度应快,当刺入患者肌层时,则将左手松开,之后用右手的中、食、拇指抓住针座,渐渐提拉,使针身退在皮下,选用右手运针,在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悄悄提起,针尖不要太深,在运针时若右手处于空松状况,此刻患者没有肿痛等感觉,运针完毕后使针尖回到软套管中,将针芯固定,详细的运针办法为:将进针点当作支点,使针体做摇晃运动,操作时刻在1.5 min左右,动作应随同节奏且应柔软,待苦楚减轻或消失时中止,扫散完毕后,将针芯抽出,将其留在软管中,留针半响,隔一天医治一次,医治时刻为5天,之后进行评价[1]。
1.3 作用目标
调查两组肩关节功用和VAS评分及作用。无效:患者不良症状和关节活动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一般:患者关节活动和不良反应有所改进;好转: 医治后患者不良反应和关节活动显着的得到改进。总有功率=一般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办法
将搜集的数据输入SPSS 20.0软件中,计量材料以“x±s”表明,运用t查验,计数材料以百分数(%)表明,选用x2查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含义。
2 结 果
2.1 作用比照
研讨组总有功率为93.33%高于惯例组66.67%,有统计学含义(P<0.05)。
2.2 肩关节功用和VAS评分比照
研讨组肩关节功用评分为(30.78±6.54),VAS评分为(2.54±1.62),均优于惯例组的(23.45±2.44)、(3.46±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
3 讨 论
在临床医治中70~80%以上患者都会呈现肩痛状况,肩痛在临床医治中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肩关节苦楚难忍,各种关节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若不加以注重,则会使患者肩部肌肉损害严峻,严峻时患者不能独立完结刷牙、洗脸等操作,在医治中以减轻患者苦楚为主。
在此次研讨中,对研讨组患者运用浮针医治法,从以上数据能够看出,研讨组总有功率为93.33%高于惯例组66.67%,有统计学含义(P<0.05),研讨组肩关节功用评分为(30.78±6.54),VAS评分为(2.54±1.62),均优于惯例组的(23.45±2.44)、(3.46±1.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含义(P<0.05)。
参考文献
[1] 金 颖,叶晓琼,张伟红,等.针灸医治中风偏瘫的运用价值分析与护理[J].心理医生,2016,22(29):209-210.
[2] 朱卫娴,潘桂琼,胡凤琼,等.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讨,2016,13(14):144-145.
本文修改: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