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远忠医生谈乙肝大三阳的中医辩证治疗

来源: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年05月05日 12:30 浏览量:2001

中医胡远忠讲慢性肝炎在中医学中其症状,辨证治疗都早就有记载,中医对乙肝的描述主要是胁痛、黄疸、郁证等等这些病症当中,中医辨证论治,病人有什么症状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判断属于那个证型,有针对性制订不同的理法方药,对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效果是非常好的。肝炎病人经常看到食欲不振,身体没劲,腹胀、腹满、肝区疼痛,烦燥易怒、恶心呕吐,很多肝炎病人睡不好觉。针对这些情况,中医中药治疗非常有效,解除病人痛苦,改善他的精神状态,睡眠,精神状态好,对病情的恢复有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远忠.jpg

第二个优势是抗炎保肝、退黄疸。肝炎病人往往转氨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就是肝炎,转氨酶升高中医认为是湿热、郁热造成的,还有湿热毒血引起来的,时间一长毒邪能够入血。这种情况下中医中药采用清热解毒或者凉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疗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以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抗炎保肝、退黄疸,对于肝脏的整体炎症有一个抑制或者是减轻的作用,那么进一步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

中医中药通过辩证和辩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证型包括湿热内蕴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剂。还有一个辩病的思路在里面,你是肝炎或者转氨酶高,或者出现了黄疸,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降酶的能够退黄疸的药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龙胆草、黄芪、蒲公英等等药物。抗炎保肝中药有它的特色,临床上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绝大多数都是中草药或者是中药的提取物,肝病其实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医生的治疗方法和配药不当,担误患者的治疗时间,从而影响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及大的经济损失的痛苦。纵观医学界对病毒草性肝炎治疗的发展程度,主要采用中药治疗肝病,中药采用的是中医整体平衡理论来调节患者阴阳平衡,达到临床症状,保肝护肝的临床疗效。所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对肝病的治疗达到可靠的治疗效果。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中国传统中医没有甲肝、乙肝之称,中国中药对乙肝的描述,主要是肝肾两虚。此症状通过望、闻、切综合分析,判断属于那个症状,有针对性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症状改善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很多肝炎病人会经常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没劲,腹胀,腹满,肝区疼痛,烦燥易怒,恶心呕吐,睡眠不好等症状。针对这些病情,利用中医中药的治疗非常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之忧,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病情的恢复更加密切。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