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理综32题的分析及教学建议

来源:广西教育·B版 ·2018年03月22日 18:26 浏览量:11950

杨珍+赵平耀

【摘 要】本文对 2017 年高考全国 Ⅲ卷理综生物部分 32 题的试题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高考阅卷过程考生的答题情况,提出加强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规范生物学术语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2017年高考 试题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B-0154-02

一、试题回顾

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 和 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 A/a、B/b、E/e 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假设 A/a、B/b 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X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1)选择 ① 和 ② 杂交、① 和 ③ 杂交、③ 和 ② 三个杂交组合,分别得到 F1 和 F2,若杂交组合的 F2 均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若出现其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2)选择 ① 和 ② 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观察 F1 中雄性个体的表现型。若正交得到的 F1 中雄性个体与反交得到的 F1 中雄性个体与有眼/无眼、正常刚毛/小刚毛这两对性状的表现均不同,则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

二、试题分析

(一)紧扣考纲,符合核心素养导向。2017 年全国 Ⅲ 卷 32 题是关于遗传规律和半性遗传的考查,要求考生设计相应的杂交实验来探究验证相关遗传规律,并明确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实际上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和文字表达题,突出学科特色,对将来的遗传模块和实验探究题的学习与复习具有很好的导向性。紧扣考纲能力要求中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符合新课程标準(2017 版)核心素养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念,进而回归到生命的本质生命观念,最终以考生的社会责任的担当呈现出来,这正好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

(二)试题解法多样,开放性较强。该题虽然参考答案只给出了其中的一种答案,但是在评分标准里有注明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下面分析该题的其他解法。第(1)题:选择 ① 和 ② 得到 F1,让 F1 与 ③ 杂交,得到 F2,F2 自交得到 F3,若 F3 出现 8 种表现型,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反之则不能确定。亦可选择 ① 和 ③ 得到 F1,让 F1 与 ② 杂交,得到 F2,F2 自交得到 F3,看 F3 是否出现8种表现型。或者是 ② 和 ③ 得到 F1,让 F1 与 ① 杂交得到 F2,F2 自交得到 F3,看 F3 是否出现 8 种表现型,这种思路的本质是想办法得到AaBbEe 的个体,再让其自交,原理都是一样的。

第(2)小题的解法也是具有多样性,参考答案的思路主要是利用正反交的原理,A/a、B/b 如果位于 X 染色体上,正交反交的后代表现型应该是不一致的。下面介绍其他的解法。方法一:用 ① 为母本,② 或 ③ 为父本杂交,得到 F1 中雌性全为有眼,雄性全为无眼,则可证明 A/a 位于 X 染色体;再用 ② 为母本,① 或 ③ 为父本杂交,得到 F1 中雌性全为正常刚毛,雄性全为小刚毛,则可证明 B/ b位于 X 染色体,以上两组杂交组合均成立,则可证明 A/a、B/b 都位于 X 染色体上。方法二:①(父本)和 ② (母本)杂交得到 F1(雌性全为有眼正常刚毛,雄性全为有眼小刚毛),再让 F1 中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得到 F2 出现“有眼小刚毛雌性:有眼正常刚毛雌性:有眼小刚毛雄性:无眼正常刚毛雄性=1∶1∶1∶1”的比例,则可证明,A/a、B/b 都位于 X 染色体上。或者 ①(母本)和 ②(父本)杂交得到 F1,F1 中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描述 F2 具体的性状及比例亦可。方法三:① 和 ② 杂交得到 F1,选择 F1 中的雌性个体与 ① 的雄性个体杂交,得到 F2 出现“有眼正常刚毛雌性:无眼正常刚毛雌性:有眼小刚毛雄性:无眼正常刚毛雄性=1∶1∶1∶1”的比例,则可证明 A/a、B/b 都位于 X 染色体上。或者用 F1 中的雌性个体与 ② 或 ③ 的雄性个体杂交,其他步骤不变。综上第(1)小题有两种方案、第(2)小题有四种方案,每种方案又可选择不同的杂交组合来实现,由此可见本题的解法具有多样性,既考虑了唯一性,又兼顾了开放性,体现深化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理念。

(三)具有一定的难度,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本试题主要考查了遗传规律中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半性遗传规律,试题叙述简单明了,以昆虫为实验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探究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和验证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并且给出提示: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看似很常规的题目,但是从实验思路到预期结果再到结论全部要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描述,对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考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思路、结果、结论转换成文字表达出来。对于第(1)小题来说,如果是让考生探究其中的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这样就和教材中的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相似,但是现在是探究三对等位基因,考生就有点无从下手了。同样,第(2)小题也是验证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也有关于果蝇颜色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的验证实验,如果只是验证一对,学生就轻车熟路了。本试题情境虽是比较常见,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并且高于教材,以实验设计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填补实验空缺部分的常规。探究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和验证两对等位基因都在 X 染色体上,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往往思考不全。本题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题目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endprint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逻辑混乱,没有前后的逻辑关系。如在第(1)小题中选择杂交组合后,后代出现全部为显性或者描述 F2 的表现型比例为 3∶1,然后就下结论,有些甚至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书写有误。第(2)问也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随意写一些杂交组合然后下结论,答案语句不通顺、根本不考虑前后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导致出现错答、乱答的现象与没有掌握相关遗传规律、对遗传规律的内涵及伴性遗传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也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较差的一个表现。

(二)思路正确,答题不完整。许多考生的思路正确,但是杂交组合不完整,如第(1)小题只写了其中的两个杂交组合,它们的 F2 出现 4 种表现型并符合 9∶3∶3∶1 的比例,就判定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上,第(2)小题也是只写了一个杂交组合,然后描述 F1 的性状及表现型,然后就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这些考生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都叙述正确,但是答题不完整,這可能是考试时间不够,考生思考不全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考生没能正确理解题目,忽略题目中的要求“探究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和验证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三)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考生没有认真审题,考试时匆匆浏览完题干便匆忙下笔,出现答案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而失分的现象。第一,材料选择不符合题意。题目中仅限 aaBBEE、AABBee和 AABBee 这三个纯合品系,有些考生没按要求选择实验材料,自己凭空冒出用 aabbee 或者 AaBbEe 等个体进行实验方案设定。第二,答非所问。有些考生甚至题目问什么都没审清楚,如在第(1)问中有部分考生理解为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题目中已经明确做了假设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三,考生生平时忽视答题的规范训练,考试因书写不规范而失分。如在第(1)小题中只写杂交后代出现 4 种表现型并符合 9∶3∶3∶1,没有明确到 F2,这样在评分中也是作为不正确来评判的;第(2)小题涉及伴性遗传,会出现雌雄个体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考生都没做性别的说明,以及在亲本杂交组合中也没有注明哪个是父本、哪个是母本;两个小题都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结论也是一个采分点,许多考生把结论忽略掉。

(四)卷面不整洁,空白卷较多。部分考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文字表述不够简练,答题空间分布不合理,在第(1)小题中分别分开叙述三对杂交组合子一代和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这样大篇幅写下来发现根本不够空间,有些考生甚至占用到第(2)小问的答题空间,不会恰当地省略和把类似的现象整合起来一起描述。还有存在涂涂改改、字迹潦草以及留白卷的现象。此类试题的作答既需要考生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还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一)加强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虽然每道试题都是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素材,但是考查的内容都是基于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缩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提高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梳理、挖掘隐性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思维导图,使学生在答题中能从知识网络中调取相关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于题中的情境,把相关现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来看,非选择题几乎都是以实验的情境出现,通过实验探究、实验过程的分析或实验探究思路的设定、预期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通过设疑、质疑、解惑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增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拓展教材实验,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三)规范生物学术语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一碰到要文字书写的题目都不愿动笔,从近年的考题来看,文字书写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许多学生答题时文字太过于口语化,不注意生物学术语的表述导致丢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生物学术语规范作答以及文字表述准确的良好习惯,同时注意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教学生如何使用简洁、合理的文字进行表达,此外教师也要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严谨、准确、规范,以身作则。

【作者简介】杨 珍(1990— ),女,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赵平耀(1992— ),男,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罗汝君)endprint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