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脑年纪测验”不靠谱

来源:科学养生 ·2018年09月24日 07:47 浏览量:0

刘国信+杨果平

最近,一款“左右脑年纪测验”的小程序在朋友圈中热传,人们只需通过扫描测验图中的二维码并答复几个设定的问题后,便会生成一张显现有左右脑两个年纪测验成果的图片,图片的下方还配有相关的文字解说。可是,许多做过测验的网友指出,自己做过测验后,得出的左右脑年纪往往相差悬殊,例如“左脑27岁,右脑43岁”、“左脑39岁,右脑22岁”、乃至“左脑35岁,右脑8岁”……网友质疑,挑选了相同的答案,可是却得到了不同的分数,成果也相差很大。

就在“左右脑年纪测验”小游戏热传后,有程序员依据网址破解了测验代码,称左右脑年纪是随机分配的数字,而并非是依据所出标题科学剖析出来的成果。

据了解,现在网络上现已呈现过多个版别的“左右脑年纪测验”,其代码原理根本相同,仅仅年纪规模会有所调整,答案是随机发生的,标题跟脑龄没有任何关系。网络监管部门就此提示,所谓测验其实是一个谎话,部分是为了骗得个人信息及网络流量。

大脑才能需求归纳评价

关于大脑是否有详细的年纪这一问题,多年从事脑研讨的北京大学心思学教授沈政称,大脑年纪和人体实践年纪相关,比方会有青年、中年和晚年等大规模的区分,但很难用详细的数字来表明。而这些测验中的标题来自于智力测验,包含操作智力成果和言语智力成果等,通过这么几道题就得出来大脑年纪,是不科学的。

长时间从事左右半球大脑研讨的复旦大学隶属华山医院神经科教授王毅以为,20岁脑细胞开端变老,最直接的表现是反应速度的退化,但跟着年纪添加,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并堆集经历,大脑的洞察力、逻辑推理判断才能、抽提共性问题、捉住中心要素的才能也更强。所以,大脑才能表现是归纳评价,而非单一目标。

左右脑有分工但不能分裂

其实,这个测验终究有没有科学道理,咱们还可以了解一下有关大脑的常识。众所周知,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1981年,美国心思生物学家罗杰?W?斯佩里凭仗证明了大脑不对称的分工理论,取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该理论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用具有明显差异:左脑感触并操控右边的身体,右脑感触并操控左面的身体。左脑长于把握、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和断定剖析,即对言语、数字、逻辑等信息灵敏,倾向用言语、逻辑性考虑,对数字文字的辨认、认知、回忆要比右脑好一些;右脑长于把握图形进行形象思想和空间幻想,对图画、模型等信息灵敏,以图画和心像进行考虑,在图画图形处理上要优于左脑一些。

后来,这个说法在日本被曲解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者依据斯佩里的理论,提出了“左脑担任抽象思想,右脑担任形象思想”的说法并将其推广。之后,这种说法传入了我国,又演变出“左脑担任言语,右脑担任图形”的版别。

可是,跟着对大脑研讨的继续深化,科学家提出,左脑右脑不能彻底分裂开来,例如斯佩里的理论提出左脑分配右半身,右脑分配左半身,但研讨发现,当左脑或右脑呈现妨碍时,另一侧脑半球会补偿对侧脑半球的缺失,对身体进行操控。因而,左右脑从功用上讲是有堆叠和互补的,这就决议了不能在正常情况下对左右脑进行独立测验。20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的教育作业会上,教育学家、心思学家、脑科学专家开端对立日本学者的理论,以为其是一种错误。在这之后,我国的教育界不再说“开发右脑”,取而代之的是开端推广“全脑教育”。

事实上,多年来人类关于大脑的研讨从未中止,但大脑就像一个奥秘的迷宫,一向还没有戳穿它的谜底。2013年,美国政府提出“推动立异神经技能脑研讨方案”;同年,欧盟推出了由26个国家参加的“人类脑方案”;2016年,我国将“脑科学与类脑研讨”列为“科技立异2030重大项目”……咱们的大脑如此奥秘,怎么可能仅靠一个十几道题的测验就揭开谜底呢!

谨防个人信息露出

时下,动辄刷屏交际渠道的测验不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呈现一个爆款,测验你往后的作业怎么?情商有多高?能赚多少钱?心思年纪有多大之类。不过,输入相同的信息,却得到不同的成果,这种测验真的可信吗?

网友刘女士表明,在看到许多人在朋友圈晒图后,自己也扫码做了标题,“其实就是一种文娱,就跟星座测验似的,就是一种心思上的安慰和参阅,没有太大含义,也没有必要确实。”据了解,朋友圈里晒测验成果的人不少—但好像并没有人因这个成果的“辅导”而换作业、换思想办法,更多的是参加文娱,在闲极无聊时就当换换脑子,乃至仅是当作转发一条朋友圈罢了。

可是,值得警觉的是,此类需求授权或绑定某些账号的小测验,其后台操作和运营者往往都是有所图的。比方,承受测验前有必要授权登录,那么,QQ号、手机号、名字、生日等许多个人信息就会被程序后台所取得,而获取用户数据、个人信息,要么是为了打广告、赚人气、博重视,要么就是先把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数做出来,再拿出去跟各种有需求的人谈条件、谈价格,因而,很多的个人信息被用作谋利的东西。

那么,在缺少科学依据的前提下,为什么还会有许多人熱衷于通过授权加以测验?有媒体人士剖析以为,这些行为与生计焦虑、怕自己跟不上年代的节奏“被出局”的心态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威望满天飞”、“不信真理宁信公号”以及单纯猎奇的心态有关。

事实上,信任科学,并不意味着信任某一种看似威望的说辞或许诱导,而是透过现象看实质。至少,也要具有可信的、通过查验的参照系。假如人们可以赶快把握信息辨识的有用办法,增强相应的自我保护认识和打假认识,更多地去学习、更多地去比对、更多地明辨是非,就能避免在鱼龙紊乱的信息海洋里陷于无法的地步,进而观察其背面躲藏的“小把戏”和潜规则,避免上当受骗。endprint

  •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

2008~2017 爱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